朗姆酒:从“鬼见愁”开始,到征服全世界

  甘蔗的千万种形态里,朗姆酒是最有冒险精神的一种,这种蔗糖为原料的蒸馏酒,芬芳馥郁、味辛而醇厚,看起来平凡单调,却从出生起就潇潇洒洒闯四方,在世界版图上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把榨糖剩下的甘蔗渣稀释,加入酵母发酵,当甘蔗汁的酒精含量达到5-6度,再进入管道交错、炽热的蒸馏柱,进行蒸馏、冷却、液化等处理,渐渐地一股芬芳馥郁的酒液从机器里溢出,有人称它为“糖酒”、“火酒”、“海盗之酒”,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朗姆酒(Rum)。
 
  作为世界八大烈酒之一,朗姆酒早已走遍天下,从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古巴到斐济、墨西哥、夏威夷、菲律宾、印度、留尼汪岛、毛里求斯、南非等等国,所到之处倍受欢迎。当初文坛硬汉海明威就是抱着它写出了《老人与海》。
  20世纪以来,朗姆酒越来越个性化,种类繁多,到今天世界上的朗姆酒主要有四大类:没有颜色,不经过橡木桶的白朗姆酒(White Rum);比较浓郁和复杂,颜色和风味主要来自橡木桶,可以焦糖调色的金朗姆(Golden Rum);颜色更深,风味浓郁复杂,更偏向干果和甜香料的香气,酒体丰满,酒精柔滑的黑朗姆(Dark Rum);加入肉桂、大茴香、迷迭香和胡椒等香料制成的加香朗姆酒(Spiced Rum)。
 
  如今朗姆酒增加了储存醇化期,更绵软顺口,带有焦糖香味,更符合现代口味,然而,在还没征服全世界前,朗姆酒其实是一个非常粗糙的硬汉。
 
来自巴巴多斯的“鬼见愁”
 
  朗姆酒的身世,要从“鬼见愁”说起。中世纪时,嗜糖如命的欧洲人为种植甘蔗制糖,不断开拓殖民地,遍布甘蔗田的加勒比海岛国巴巴多斯就是其中一个。在这里,甘蔗汁被制成糖精,而制造糖精的剩余物质则做成了糖浆。部分糖浆经过煮沸、稀释、发酵、提炼、蒸馏,被制成一种黑色的酒,它的酒精度超过85°,而且味道古怪,难以下咽,有人一喝此酒,立马倒地,一醉不起,甚至带来生不如死的宿醉,于是被称为“鬼见愁”。
  彼时的欧洲还没有饮用水消毒技术,人们常常靠喝酒来杀菌。而“鬼见愁”原料低廉,价格便宜,没有储存期,比啤酒和清水易保存,于是在奴隶和穷苦的白人中很受欢迎,特别是水手、海盗们。于是,巴巴多斯越来越多蔗糖种植园酿制这种酒,慢慢地人们开始称之为“杯装朗姆酒”,不久后,就被命名为“朗姆酒”,但是酒名的来龙去脉至今也没人能说清楚。
 
  成长的环境使得朗姆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带有粗糙跋扈、咸海风般的粗汉子味道,一些古老生产配方里甚至把辣椒和火药列为原料。直到后来朗姆酒之父Pedro Diago提出了陈酿的概念,把酒液放在罐子里,埋在地下贮藏,经过陈酿的朗姆酒呈现出更圆润的口感和多层次的香气,其成为高端饮品的潜力才爆发出来。
 
在殖民地开枝散叶
 
  在海上殖民运动中应运而生的朗姆酒,一路的发展注定离不开殖民的腥风血雨。
  1655年,朗姆酒在牙买加战役中开始作为英国海军的配给酒(直到1970年才停止配给),并随之取代啤酒,成为大西洋和西印度洋上几乎所有皇家海军军舰的配给酒。渐渐地,它几乎成为海陆军的精神支柱、生活必需,是悲伤时的抚慰,是受伤时的麻醉剂。随着朗姆酒销量的节节攀升,英国政府试图占领更多蔗糖殖民地。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舰艇横行七大洋,朗姆酒也在各大洲开枝散叶—凡是有殖民者种甘蔗的地方,就有朗姆酒。而牙买加、安提瓜、巴巴多斯等也逐渐成为最具规模的朗姆酒生产基地。
  到1693年,神父佩尔·让·巴蒂斯塔·拉巴发明了一种蒸馏器,它可以用法国白兰地的制作方法加工朗姆酒,使其口感更润滑且芳香甘醇。这一改革使得朗姆酒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法兰西,并进一步在世界扩张。
 
  慢慢地,几乎有朗姆酒的地方,就有一批批“信徒”。加勒比海盗洗劫了城池后酣畅淋漓地豪饮朗姆酒;伏都教的女祭祀将朗姆酒洒满圣坛以告慰神灵;在牙买加,新生儿出生后要用朗姆酒洗浴,而下葬前遗体也要用白朗姆酒消毒……
 
三角贸易,110加仑朗姆酒换一个女人
 
  跟随殖民运动走向世界各地的朗姆酒,无形中成为三角贸易的推手—它一度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货币,不仅可以交换黄金,还能交换奴隶。
 
  三角贸易里流行着这样一个循环:一艘艘满载朗姆酒的新格兰商船从波士顿等港口驶出,一路开往西非海岸,跟非洲国王交换奴隶,再带着奴隶返回西印度群岛贩卖一空,然后开动载满糖浆的船只踏上回乡之旅。而在航程中途,为增强奴隶的体质,还把他们带到甲板上跳舞,最优秀的舞者可以被奖赏朗姆酒。朗姆酒是起点,是终点,是奖赏和动力,成为这场血腥贸易的润滑剂。难怪在一些人看来,正是新英格兰盛产的朗姆酒、西印度群岛所需的奴隶、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的朗姆酒制造商们急需的糖浆,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发展。
 
  在这段历史里,人是可以以“加仑”为单位的。其中,1767年,海岸角城堡的通用兑换标准是:130加仑朗姆酒换一个男人,110加仑一个女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也曾用1个黑奴去换取了1毫格海(大桶)上等朗姆酒等物品,并在1758年伯吉斯议院竞选中成功用75加仑朗姆酒获取当地民众选票,打赢了漂亮的第一仗。
  随着独立战争的爆发,三角贸易逐渐萎靡不振。到1778年7月4日,在这个宣告独立的重要日子,华盛顿给他的军队官兵们发了两份朗姆酒作为奖励—当初是朗姆酒为美洲殖民地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后在这片获得独立自由的土地上,它成为各个节庆节日的必品,走过南北战争、禁酒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等纷繁历史,也走进了美国人的一生,从婴儿嗷嗷待哺的第一甘露到灯灭油枯时的最后一抿回味。
 
一场意外的结合,一个新秩序的见证
 
  三角贸易逐渐萎靡,奴隶制度逐渐被废止,但殖民运动还在继续。
 
  到19世纪,各大殖民国家加大马力开拓热带殖民地,从夏威夷岛到纳塔尔,物廉价美的蔗糖随处可见,而独家独户上阵的个体朗姆酒厂由于利润微薄也逐步被合作经营的酿酒集团取代,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靠技术革新来续命,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朗姆酒改革就在酿酒厂数目激增的古巴进行。故事从1862年开始。彼时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葡萄酒商唐·法昆多·百加得·马索在古巴圣地亚哥创建了酿酒厂 —百加得(Bacardi)。法昆多与当地最大的蔗糖业家族的女儿结婚后,开始在家里潜心钻研朗姆酒的各个加工程序,几经试验,竟然成功酿造出浅朗姆酒和黑朗姆酒,首创“芳醇木炭制作法”,让朗姆酒润滑如丝。于是很多厂家也纷纷效仿。
 
  虽然紧随而来的十年战争(1868-1878年),百加得家族因政治立场受尽磨难,其中法昆多的一个儿子因叛国罪被流放北非,但酒厂依然在夹缝中不断发展。其中1870年的美国人发明的人造冰技术不仅促使巴卡迪迅速发展,还给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研制出许多新配方调制的鸡尾酒,比如莫吉托和代基里酒(又称冻唇蜜)等。
  随着1898年美国介入古巴反抗西班牙的战争,并在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大批美国人走进了古巴,随之而来的还有可口可乐。当可口可乐迅速与当地朗姆酒结合,诞下闻名于世的朗姆酒—自由古巴调合酒。一个是现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标志,一个是曾殖民帝国的润滑剂,彼此的结合也是世界新秩序逐渐建立的见证。
 
  新秩序的建立、全球化大潮的席卷,跟随世界的发展,古巴的朗姆酒不断发展。到1958年古巴革命爆发,古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朗姆酒生产地。如今,朗姆酒已经成为古巴的三大名片之一,百加得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家族私有的烈酒厂商,产品包括百加得陈酿(Bacardi Superior)和百加得151品牌的朗姆酒等。
 
  从简单粗糙到如今的万种风情,从惊艳某个小角落到走遍欧洲、美洲到征服世界,这数百年的发展史里,朗姆酒的传奇故事俯拾皆是,低调地深深影响历史的进程。难怪有人说,如果世上本无朗姆酒,那么世界的行政、文化地图也会大相径庭,当然,这或许倒是称了一些人的心意。
 
 
Tips:
想感受朗姆酒的魅力,在家里简单动手就可以啦。
 
代基里酒(Daiquiri):
  古巴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尾酒,据说是海明威侨居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20多年里最喜欢的酒,冰凉爽口,清新怡人。很适合夏日畅饮。
原料:
  白朗姆酒(45毫升)、柠檬汁(15毫升)、糖水(10毫升)、柠檬1片
做法:
  把除柠檬以外的其它材料倒入加有冰块的摇酒壶里,摇妥后滤入鸡尾酒杯,以柠檬片装饰。喜欢果香的也可尝试加入新鲜酸橙、葡萄汁等。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