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斯基尔顿:别被潮流迷乱了双眼

  【葡萄酒杂志原创报道】“千万别在选酒的问题上给自己太大压力,选酒不过是人生中千千万万个选择的一次,何必太过在乎这一次呢?挑选葡萄酒本来就应该是一件让人愉悦开心的事情。”葡萄酒大师Jane轻松幽默地说,一如我当初对她的印象。这是一位“简单”、有趣的葡萄酒大师,在她眼中,葡萄酒也是轻松有趣而简单的,不管是品酒、买酒还是卖酒。

  刚来《葡萄酒》杂志工作的时候,我就听说过Jane。2014-2015年期间,她是我们杂志大师专栏的一位供稿作者。那时看见Jane的稿件,我都会被她耿直幽默的语言逗乐。可惜在工作的两年间都没有机会和这位有趣的大师相遇,直到这次Jane来到广州举办新西兰葡萄酒大师班及葡萄酒大师学会的推广活动,我才与她见上面。Jane在坊间有个外号—“金毛狮王”。虽然金庸笔下这阳刚霸气的外号,与Jane幽默和蔼的性格并不相符,但走进教室,看见Jane的那一刻,我还是禁不住想道:“原来真的很像金毛狮王。”
 
  Jane顶着一头淡金黄色、蓬松的长卷发,自信地在讲台上踱步、讲课,表情丰富,肢体语言略夸张富有感染力,时不时爆出一两句耿直的冷笑话,充分印证了我的想象。“哦不!”在车上,刚回房间拿完样酒赶上车,与我一同赶去新西兰领馆组织的长相思晚宴的Jane,气喘吁吁地说道:“其实我简单得像一只草履虫。我特别不擅长做情绪管理,太复杂的交际会让我紧张,而我一紧张就会脸红,组织不好语言,这与我理性又冷静的老公倒是大相径庭。”虽然Jane这么说,但她已经展示了作为一个葡萄酒大师最重要的特质:亲和力。相识二十分钟不到,她便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过去。
 
27岁半,成为最年轻的葡萄酒大师之一
 
  和许多葡萄酒大师一样,Jane也是在伦敦长大。中学毕业后,她原本打算学习电气与自动化,但很快发现这项工作也许并不能让她长久保持兴趣。于是她在当地应聘了一家精品葡萄酒零售商的销售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葡萄酒人生。Jane从WSET开始学习,并在1988年就考取了Diploma,那时她22岁。
 
  1989年,Jane开始跟随当时在伦敦专注勃艮第葡萄酒销售的葡萄酒大师Jasper Morris工作。在这期间,Jane也开始了自己的MW课程学习。短短五年后,她便考下了MW。“我的婚礼进行前两周,收到了自己获得MW称号这个好消息。是的,有时候美好的事情总在一起发生。”
 
  这一年,Jane年仅27岁半,并因此获得“最年轻的葡萄酒大师”的称号。但Jane对这个称号似乎并不以为然,她总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大部分的人如果时机把握得好的话,都能够在30岁前获得葡萄酒大师的称号。这跟考取一个学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不知道人们为何总说我是最年轻的葡萄酒大师。没错,我确实是27岁半获得葡萄酒大师头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是全球最年轻获得葡萄酒大师头衔的人,因为我记得有人26岁半就获得了。你能在文章中加上最年轻的之一吗?当时1993年,我确实很年轻。”
 
  2000年,Jane和她的新西兰老公一同搬回了奥克兰居住,在当地开办了一所葡萄酒与烈酒学校,专注于葡萄酒与烈酒教育事业。WSET课程是Jane的主营业务,同时,她也给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葡萄酒专业杂志供稿;她还在当地的蓝带厨艺学校担任葡萄酒事业部的负责人,并兼顾飞往世界各地葡萄酒比赛担任评委。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总与葡萄酒息息相关,而Jane也乐在其中。
 
  “除了Bingo以外,葡萄酒是给我生活带来最多乐趣的东西。”“Bingo是什么?”正说着,Jane递过她的手机给我看了一张雪纳瑞的图片,“Bingo可是我的心肝宝贝。它原本是一只流浪犬,我和我老公收留它以后,发现它身上极具喜剧天赋。它常和我的女儿一起把我逗得捧腹大笑。”Jane说着,在车上笑出了声。
 
别被潮流迷乱了双眼。稳住,别慌


  “1950年代,在葡萄酒大师的考卷上,只要出现赤霞珠,就一定是波尔多的;如果是霞多丽,就一定是勃艮第的;如果是西拉,那就是罗讷河谷的—一切都很简单直接,且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法国葡萄酒的。另外少数内容则跟雪莉酒相关。”谈及葡萄酒大师考试今昔的差异,Jane分享道。可这60年间,葡萄酒世界随着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信息科技的进步也使人们更轻易地了解这些变化,所以葡萄酒知识仿佛变多了,更难了。
 
  “在我考取葡萄酒大师的年代,市场上远没有现如今这么多种类的葡萄酒。”在Jane看来,如今我们轻易就能找到来自全球各个地方的葡萄酒,仅凭葡萄酒中一两种特殊的风格,我们很难断定它来自哪里,例如一瓶品质特别好的赤霞珠,带有明显的新橡木桶风格,你也许能够列出一堆“嫌疑产区”,而25年前的葡萄酒世界比现在要小许多。“尽管如此,并不代表考葡萄酒大师在当时是件很容易的事。当时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法相对原始。比如说我品尝到一瓶来自阿根廷的葡萄酒,我要怎样了解更多关于这瓶酒的信息呢?我不得不读一本关于阿根廷葡萄酒的书,并动笔给酒庄写一封信,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来等待回复。简而言之,当时获取资讯的效率远不及今天,即便当时市场上有不少相对那个年代新奇和特别的葡萄酒存在,我们也受到资讯的限制难以触及。”
 
  到如今,随着我们获取资讯能力的大大增强,“小小”的葡萄酒世界仿佛被无限放大了。当然经典仍然是经典,波尔多、勃艮第、罗讷河谷一直是葡萄酒世界中不可错过的产区,但在Jane看来,如今有的人将事情弄得太复杂了,“葡萄酒极客们有时候在葡萄酒世界中钻研得太深,已经将品尝葡萄酒变成炫技而不是在享受一种饮品了。”的确,极客们钻研的产地有时追求太过极致,哪个产区不为人知便去研究哪里的酒,力求成为独一无二的专家。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很可惜,因为他们太注重求异,却忽略了去品尝欣赏那些市场上大量流通销售的大品牌。“在大品牌面前,精品小产区对市场以及大众消费者的影响力其实是非常弱的,而葡萄酒的美只有在能广泛传递给消费者时,才有意义。”
 
  面对这些变化,如果有志于考葡萄酒大师,应该怎么应对?“归根到底,葡萄酒的知识还是那样,别被潮流迷乱了双眼。正在学习葡萄酒的同学们要掌握最重要的一点是:稳住,别慌。”Jane提醒道。“打个比方,考试中如果出现一款赤霞珠,应该根据逻辑去推测这款赤霞珠最有可能出自哪个国家,而不是胡乱猜测一番:考题总不大可能问赤霞珠在西藏有什么特点吧?应该首先掌握经典,如果能够按照常理列出前十个最著名的赤霞珠产区,复习的时候把握好这些产区的特征,那么离胜利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其次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察觉到市场上开始受到关注的产区和酒款。毕竟,考试看重的还是能够影响业界的主流产区和主流风格。”Jane当年考MW时,考的便是保加利亚、智利和阿根廷的葡萄酒,现如今,要数格鲁吉亚和橙酒正当风头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看透那些花哨的把戏,该掌握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基本功,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变化就好。”在Jane看来,酿造葡萄酒是人类千百年来就会的本领,其本质就是“糖分和酵母转化成为酒精”,除此之外,各种过滤、澄清、过桶等方法,只是为了让葡萄酒表达出酿酒师想要的风格而已,换而言之是非常个人的,属于在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事。可偏偏就是这点,制约了不少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葡萄酒。“大家总在追求标准答案,可葡萄酒的世界里并没有很多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切都是互动的过程,需要纵览全局后,才有可能理解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意见交流。”
 
用实用有趣的方式,让葡萄酒带来更多乐趣
 

  Jane与中国葡萄酒的第一次相遇,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尝到的第一款中国酒,是一款非常生青的赤霞珠。在口里的感觉非常的涩,不太愉悦。但近几年,我再来中国时,发现中国的本土葡萄酒变得非常多样化,我甚至尝到了很不错的马瑟兰和雷司令。但我还没有准备好对中国葡萄酒发表一份官方意见。”
 
  尽管如此,Jane仍表示,她并不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应继续追捧波尔多风格的赤霞珠,虽然波尔多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很常见、受欢迎。在她看来,中国葡萄酒应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葡萄酒本来便是与当地风土人情等特性息息相关的产品。因地制宜,酿出自然而然的酒就好,而不必去一味追求特定的潮流或风格。“更何况,消费者对葡萄酒风格的选择本来就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在葡萄酒消费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口味和爱好。所以去猜测消费者的口味并制造特定的葡萄酒风格没有太多意义,坚持酒庄和产地自己特有的风格才是应该做的事。”Jane补充说道,她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对于一个在国际上相对年轻的葡萄酒产区,太过心急是没有用的。酒庄只要做好分内的事情,时间会证明一切。
 
  近年来,越来越多葡萄酒比赛在中国进行,这些葡萄酒比赛在行业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引起不少讨论。而曾经担任多项国际葡萄酒大赛评委的Jane则认为,葡萄酒比赛的目的和初衷是高尚的。主办方挑选一些质量好的葡萄酒,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拼。通过授予奖牌的形式告诉消费者哪些葡萄酒产品值得选择,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可惜的是,许多葡萄酒比赛最终仅仅呈现比赛结果。比如在酒瓶上贴上金奖、银奖或铜奖的标签,但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这些标签背后的意义,所以一些消费者购买了一瓶金奖葡萄酒,品尝过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种口感。这时,消费者会感到纳闷:“为什么获得金奖的葡萄酒,我却不喜欢呢?”他可能会有两种想法,一是对于这个比赛主办方的不信任,认为他们评比没有水平,二是对自己的品鉴口感感到不信任,觉得自己跟专家的水平相去甚远,可能从此不再喜爱葡萄酒。
 
  “所以我觉得一个奖项,要做到全面细致,在颁发奖牌之后,还应该告诉消费者更多评委在评判这款酒时获得的信息:比如说这款金奖葡萄酒有更多梅子口味,喝下去酸度更高。这样详细的信息能让消费者更好地把握一款葡萄酒,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奖项的意义。
 
  实际上,除了比赛主办方,葡萄酒生产商也应该注意葡萄酒的“实用性”。在Jane看来,葡萄酒生产商应该停止“自嗨”的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将思维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比如在瓶子背后的酒标上不再标识这是一瓶家族传承多年的葡萄酒,而转为贴上这瓶葡萄酒合适在多少摄氏度的温度搭配什么样的食物进行饮用等实用的信息。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葡萄酒才能够更容易地被更广大的消费者读懂,从而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乐趣。
 
简·斯基尔顿
Jane Skilton MW
葡萄酒大师,
新西兰葡萄酒与烈酒学校创始人,
葡萄酒评论家,葡萄酒专栏作家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