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仕丽酒庄:荒漠新绿洲上的首家酒庄



【葡萄酒杂志原创报道】世界上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葡萄酒产区,它们之中诞生过许多伟大的葡萄酒。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些葡萄酒产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种种故事。但今天,我们依然有机会见证一个新产区的兴起。红寺堡,这个年轻的产区正在崛起。而这里的第一家酒庄,又是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开拓这一片新的产区呢?
 
There are many unique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among which many great wines have been born. W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the stories that these wine regions have experienced in their development from scratch. But today, we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the rise of a new production area. Hongsipu, Ningxia - this young producing area is rising. And its first winery here, with what kind of belief, to build this new production area? 
 
 
  “这里的纬度和法国波尔多一样,但要干旱少雨得多……看,早上的风把露水都吹干了,这里基本不会有病虫害出现。”
 
  穿过密集的葡萄藤和枝叶,我望着不远处那道顶着烈日下叨叨着葡萄园状况,不时扒开枝叶查看葡萄状况的身影。他叫大卫·泰尼(David Tyney),凯仕丽酒庄的酿酒师。10年前他来到宁夏贺兰山东麓,与凯仕丽酒庄的团队在红寺堡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开垦出了2万多亩的葡萄园。


 
  凯仕丽酒庄是宁夏贺兰山东麓红寺堡镇第一家进驻的酒庄。红寺堡是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安置区,10多年来接收了近20万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的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民众。这是一座新的城市,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新的产业、新的观念也在不断产生。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红寺堡成了宁夏最年轻的葡萄酒产区。2017年6月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红寺堡 “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称号。
 
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和它的第一家酒庄
 
  也许很多读者会跟我一样困惑,一个发展不超过20年的小产区,怎么就称得上是“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呢?也许答案就在这个新兴产区的第一家酒庄身上。


 
  1998年,红寺堡作为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立项建设。作为中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这里蕴含的庞大机遇吸引了来自广东的投资者目光。2002年,宁夏凯仕丽实业有限公司在红寺堡成立—而红寺堡建立市辖区还要等到7年以后。早在酒庄创立之初,凯仕丽酒庄就圈下了5万亩的土地用于开发葡萄园及酒庄的建设。17年过去了,当初圈下的土地已经有2万多亩被种上了葡萄藤。
 
  光看数字就觉得不容易。红寺堡是宁夏最南部的葡萄酒产区,不同于银川附近的产区,这里已经脱离了贺兰山屏障的庇护,需要直接面对西边吹来的劲风侵扰。土地虽然含有众多适合葡萄生长所需的矿物质,但过于贫瘠依然需要靠挖开一条条沟渠填埋肥料以增强肥力。10多年前,没有现在的耕种机械,没有改造荒漠的经验,在一片无际的荒漠中,凯仕丽人靠着双手搬走了一块又一块的巨石,挖开了被沙砾覆盖的土地,就这样种下了近百万株葡萄苗。然而,这百万株葡萄苗最终能够茁壮成长的并不多。很多葡萄幼苗栽下去后耐受不住宁夏干旱炽热的阳光而枯萎,只能拔除后重新栽种。但即使是做了许多这样繁杂劳累的重复栽种,新苗也往往难以成活。


 
  凯仕丽酒庄的头一个十年,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红寺堡,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国内外葡萄酒专家认定有酿出优质葡萄酒的潜力。可很少人能说得准如何让葡萄在这片土地上安然生长。凯仕丽的葡萄园管理团队在这片土地上做了许多的试验:栽培不同的葡萄品种;尝试不同的架形;研究不同地块的土壤成分……事实上,即使今天凯仕丽酒庄不少酒款已经开始在众多葡萄酒大赛上崭露头角,这些对葡萄园的研究和试验依然在继续。
 
大西北的风与土
 
  跟着凯仕丽酒庄的酿酒师大卫·泰尼走在凯仕丽酒庄的葡萄园间,他指给我看有哪些田地正在做新的尝试。如开头所说的,大卫在凯仕丽酒庄建立不久后便加入了团队。虽然他定居在新西兰,但每年几乎都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呆在红寺堡守着这2万亩的葡萄园。
 
  团队到凯仕丽酒庄参观的几天里,也恰好是大卫从法国飞回来准备酒庄今年的采摘事宜的时间。所以也有机会向他了解凯仕丽酒庄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作为飞行酿酒师的他身上,了解到红寺堡与全球其他产区的异同。


 
  贺兰山东麓产区与波尔多这样优质的葡萄酒产区同处一条纬度线上,有着充足而适合葡萄生长的光能条件。但相比波尔多,或者说其他优质的葡萄酒产区,这里身处内陆,大陆性气候占主导—换句大家能理解的话就是:这里的冬天要比其他产区要冷得多。
 
  这里是一大片平原,触眼可及的是阳光下郁郁葱葱的葡萄藤。唯一能遮挡阳光的只有远方几处小树丛,逛完一圈下来整个人肉眼可见地黑了一圈。可能是去的时候已经是将近采收的初秋,并不觉得十分的热,但干旱的空气让人感觉皮肤干裂。这样的气候可能对照料葡萄的人不太友好,然而却是种出优质葡萄的良好自然条件。
 
  在酒庄的建立之初,凯仕丽酒庄便恪守“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这一理念。养好2万亩的葡萄园,是酒庄17年建设历程中的重心。绕过贺兰山从西边吹来的风,干燥而凛冽,吹拂着一行行的葡萄藤,带走了植株间的水气,也同样带走了病虫害的风险。凯仕丽酒庄所拥有的这片葡萄园,天然适合有机栽培的种植模式。2016年,凯仕丽酒庄的葡萄园通过有机标准认证。事实上,为了获得这个认证,凯仕丽酒庄已经足足打磨了10多年。


 
  在20世纪90年代,有中国的葡萄酒专家调研了宁夏红寺堡的风土状况,给出了这片产区适合种植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意见。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凯仕丽酒庄2002年在这里开垦第一片葡萄园时,就遇上了不少困难。红寺堡的土壤主要为灰钙土(淡灰钙土)、风沙土和新积土。土质多为沙质、质地疏松、富含钙质,通水、通气性能强。然而由于干旱少雨,这里从古至今缺乏植被,自然土地较为贫瘠。酒庄首先要做的是,挖开地表的土壤埋下有机肥料以增强土地的肥力。即使有现代化的农业器械辅助,要挖开2万亩的土地埋肥也是个巨大的工程。但就算解决了土壤的肥力问题,凯仕丽人面对的还有更为严酷的自然气候挑战。红寺堡的年降水量仅有277毫米,并不能满足葡萄正常生长所需。自古以来,居住在红寺堡地区的先民都是通过挖掘沟渠,引黄河水对这片土地进行灌溉。至今,在凯仕丽的葡萄园里,依然保留着唐朝开始就修建的引黄灌溉沟渠。但这远远不足以应付2万亩葡萄园的用水需求,10多年来,凯仕丽酒庄为了改造这片土地陆续修建了130公里长的农渠。接通的引黄灌溉工程,引黄河水浸润西北大地。
 
  今天,站在凯仕丽的葡萄园里,已经很难让人感受到大西北的荒凉。事实上,很多读者因为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植树活动而知道的阿拉善盟,离红寺堡仅有200公里左右。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正在为改变大西北的荒漠而默默努力。在凯仕丽的葡萄园附近,酒庄栽下了1500多亩的防护林。大片笔挺的白杨林挡住了西北边吹来的风,护住了这片新生的葡萄园,也护住了一个新生的葡萄酒产区。


 
  靠近葡萄园入口的道路两旁,是凯仕丽酒庄新建的育苗管理中心,负责栽培、选育适合不同地块生长的葡萄幼苗。据酒庄负责人郑永金介绍,由于从外面购买的葡萄幼苗往往难以适应这里的土地,所以酒庄专门划分出了200亩的园地用于选育优质的葡萄苗,目前葡萄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使昔日光秃的沙丘现在一年三季呈现浓绿。同时园区里也划分出不同的地块来试验种植新的葡萄品种,以满足日后为酿造多元化的酒款系列做前期研究。
 
  虽说凯仕丽已经开垦了2万亩葡萄园,但年产量其实仅有500多吨。从单位葡萄园面积的产量来说少得让人惊讶。为此我还特意问了大卫,他的回答是:一来因为宁夏产区冬季酷寒,葡萄藤需要埋土的缘故让种植密度相对较小;二来酒庄目前的指导方针是尽可能地控制产量以保证葡萄的质量。但酒庄依然建成了年加工葡萄5万吨的酿酒车间2座,120吨全汁发酵罐112个,年灌装2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车间一座,配套齐全的实验室一间,看来凯仕丽酒庄的野心可是不小呀。
 
新产区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凯仕丽酒庄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超前的理念。例如注重风土,例如重视对土地的研究,例如以环保的理念去开发新的葡萄园。凯仕丽酒庄所属的母公司在这片土地上陆陆续续投入人民币3.5亿元。而这3.5亿元资金的投入,改变了红寺堡这个产区,以及为了这个行业而聚集在一起的人。
 
  带领我们参观凯仕丽酒庄的酿酒师大卫·泰尼就是其中一个。跟很多国外酿酒师不同,大卫是我见过的飞行酿酒师里面最先融入这片土地的一位。五年前他开始学习中文,而现在已经能够流利说出一口带着宁夏口音的普通话。这片土地对他的改变还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吃饭前变着法子挨个给桌上的人敬酒,例如喝到尽兴时吆喝着让服务员上“X5”(宁夏的本地啤酒),例如到街边的小店吃面条时会问你要不要来颗蒜瓣……1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很多的习惯,如果我们说风土就是“天、地、人”三者的融合,那么在大卫身上,我看到了这片土地正在兴起的活力和多元化的一面。
 
  红寺堡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安置区,所以也不存在“本地”的概念。很多新的概念、新的想法在这里很容易诞生,而移民敢于改变的性格也让这些想法很快落地。而这,便是红寺堡这一产区在仅仅20年间,便成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原因之一。凯仕丽酒庄的负责人郑永金来自广东,在酒庄项目刚刚立项的时候就来到了红寺堡,负责酒庄的各种建设。他回忆起酒庄最初创立时,红寺堡甚至没有成型的城市配置,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公路和几间简单的房子。而凯仕丽酒庄的到来,某种程度上大大促进了红寺堡的地方经济发展,体现了一家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
 
  凯仕丽公司发展主要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根据企业发展,吸引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到企业务工挣钱;二是发挥企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对农民进行葡萄管理全程免费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技工。17年来,凯仕丽酒庄在红寺堡推动葡萄种植加工产业建设,吸引当地农村贫困人员务工1万多人次,支付农民工工资累计8000多万元。17年来,他们共为当地培养了1000多名种植葡萄的专业人才,这些农民为红寺堡区种植葡萄12万亩,稳定解决农民就业近万人。
 
  在采访凯仕丽的高层管理者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此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郑总提到,即使在酒庄最艰难的时期,酒庄也没有拖欠过农民一分钱。虽说不拖欠农民工的薪酬是应该的事情,但放在整个大环境下来看,又有多少企业敢拍着胸口说自己从未拖欠薪酬呢?
 
  更别说凯仕丽酒庄对地方葡萄酒产业的推动,所造就的外来资本涌入并造就新的就业机会了。
 
  今天,红寺堡已经展现出了新兴城市的活力面貌。尽管配套设施不比银川这样的首府城市,但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0多万,而葡萄酒作为支柱产业更是推动了这个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一切,来自于当年策划凯仕丽酒庄的投资者一个决定。这片产区已经打出了属于自己的紫色名片,而凯仕丽酒庄在经历了最初成长的艰辛和不易后,也依然取得了国内外大赛及酒评家的好评。凯仕丽酒庄与红寺堡这片产区的潜力依然未被完全发掘,对这片新兴产区和它的第一家酒庄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哦。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