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帕克,是神还是人?

 
  说到酒评人,那么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绝对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十年前帕克预言五大名庄的5个绝好年份将会在今年至少达到1万美元/箱,也正是这个预言催生了我们这期的专题。这次,我们带领大家全方位地了解帕克,他的百分制,他对市场的影响,还有他与酒界人士的一些争执……最后,我们邀请到了9位葡萄酒爱好者、专家以及酒商,让他们谈谈,我们的市场到底还需不需要帕克,还需不需要酒评人。 

策划 编辑部 统筹 彭程
 
【从帕克说起】
 
  通俗地说,酒评家的角色就是葡萄酒的裁判,而酒评家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们不能是酒厂的人也不能是酒商,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独立、客观地做专业评判,所以得到了很多葡萄酒购买者的认同。而相对于葡萄酒展览会、葡萄酒评比,知名的酒评家或者酒评人的评论可能会对公众的影响更大,有的甚至能影响酒厂酿造什么样风格的酒。
 
  说到酒评人,那么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绝对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今年67岁的他,被称为“葡萄酒皇帝”,在葡萄酒界有着前无古人的地位,往后大概也很难有人能超越他的影响力。他在2004年预言了波尔多(Bordeaux)五大名庄的5个绝好年份将会在10年后,也就是2014年,至少达到1万美元/箱,也正是这个预言催生了我们这期的专题,至于预测的结果如何,这里先卖个关子。

 
“品评者”与“预言家”
 
  酒评人就像影评人、乐评人等各领域的评论者一样,以自己的专业判断,作出中肯、有凭有据的分析与评价,让消费者们在铺天盖地的同类产品中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及预期的。在这个维度上,酒评人是“品评者”,是连接消费者和酒庄之间的第三方桥梁。然而,当酒评人的影响力过于强大的时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酒庄会为了讨好影响力大的酒评人,根据他们的口味去酿酒。著名的“帕克化”理论就是如此,并且也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帕克的影响力大到,你在网络上搜索他的信息,几乎他什么时候喝过哪一款酒,都是酒类媒体关注的焦点,满屏的报道随处可见。
 
  而提到帕克,就不得不提他点评1982年份波尔多的“一战成名”。在那以前,酒商的意见是最具权威的,然而在那之后,酒商的可靠度便大幅下降,而帕克则一步步走上“神坛”。从点评酒款,到预测酒价,甚至是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帕克的一句点评,足以激起千层浪,从“品评者”变成了“预言家”。纽约一个酒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帕克给不到90分的酒他卖不掉,帕克给超过90分的酒他拿不到。由此可见帕克巨大的影响力。即便是一些很资深的爱好者,在向朋友介绍一款酒时,也很可能会用到“这款酒帕克给了多少分”或“这款酒帕克打了低分但我却很喜欢”之类的措辞。
 
  浩瀚的葡萄酒文化竟可能被一人左右,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因此世界上对帕克的反对声音也不少。他杂志的读者有投诉过他“口味独裁”,其他酒评人如简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binson MW)也和他有过争执……其实口味之争,分数之差,说到底还是个人喜好的差异,硬要说孰优孰劣,未免太过较真。帕克从未将自己封神,只是你们太认真。
 
 
帕克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所谓帕克模式,一是他杂志的运营方式,二是他作为“葡萄酒皇帝”的影响力。帕克的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完全没有广告,靠他自己出资运营,即便在帕克将股份转让给新加坡投资集团后开放了广告投放,但仍拒绝所有葡萄酒行业内的广告。在国内,葡萄酒市场起步较晚,尚未成熟,距离多数消费者养成付费获取资讯来作为购酒参考的习惯,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如果不卖酒、不为酒商打工,酒评人,也就只有几种方式来维持生计:写书、演讲、办教育……如果有酒商、酒庄主动找上门,愿意付费“推广”,那其实也是很考验酒评人“节操”的时候,据说帕克也常受到一些“贿赂”,甚至有庄主暗示要让女儿陪他过夜。帕克也因给低分得罪酒庄而被控告过、被放狗咬过……
 
  相信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日后一定会出现影响力巨大的酒评人与媒体,但要达到帕克的影响力,怕是不太可能了。正如法国酒评家米歇尔·贝丹(Michel Bettane)所说,新生代的酒评家将面对的是不同的受众。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一群专业人士,但他们无法再如帕克般强大到足以成为世界级的酒评人。至于帕克的新团队,恐怕也无法保持当年的影响力了。
 
  这次专题,我们从帕克说起,回顾一下帕克10年前的预测,告诉大家帕克与酒界的一些“轶事”,看看“帕克化”酒庄的现实例子,也会从爱好者、专家、酒商的三个角度,看看大家对酒评人的看法,思考一下,在未来,我们还需要酒评人吗?
 
 
【帕克与酒圈的那些事儿】
 
文 邓钟翔 编 Roger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ker),这是葡萄酒界最如雷贯耳的名字,它的分量,就像波尔多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版图的地位一般,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然而,无论多么美好的阳光,下面也总会有阴影相随。巨大的光环,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从他的好朋友开始着手。
 
谁是帕克的好朋友?
 
  种种迹象都指向一个人,那个有着和他一样一头卷发的家伙。一个有着200号技术研究人员的实验室,一个坐着加长奔驰打着卫星电话,没事打着飞的到全世界酒庄指指点点,然后再用飞机把美元、欧元、人民币用麻袋往回拖的家伙。怎么,听起来有些猥琐?这人可是笔者的职业标杆,是他发明了“飞行酿酒师”这个职业,他是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一个可以和罗伯特·帕克这个名字放在一起的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2012年,我们的酿酒师先生出了一本自传,名字就叫霸气的《葡萄酒教父》。书中用第三章整整一章讲述了他和帕克之间的惺惺相惜。
 
  时间回到1982年,这时的帕克还不名一文,而罗兰却已名扬江湖,在别人还在专心把自家的葡萄酒酿好的时候,他已经把邻居家的酒酿得妥妥的了。
 
  “走吧,去我的酒庄,请你品尝1981年桶里的酒!”1982年7月,Chateau Le Bon Pasteur,两位未来的葡萄酒世界领袖,酣畅淋漓地交换着对于波美侯以及波尔多葡萄酒的看法。最后,罗兰看着帕克,满含深情:“明年3月份,过来吧,我会把波尔多最好的酒都集中在一起,让我们做一场品酒会!”这就是1983年3月让帕克一战成名的波尔多期酒品评。“我当然也看过他犯错误,但是我们知道,优秀与普通的区别只是犯错误更少罢了。”罗兰这么评价帕克。
 
备受争议的帕克光环
 
  2013年,一位来自德克萨斯州(Texas)的男子对帕克提出控诉,他的理由是在帕克的误导下,他将毕生时间都浪费在品尝各种价格高昂但他一点都不喜欢的葡萄酒上。此人说在选择葡萄酒时,他总是很相信帕克。对于那些帕克评出的好酒,他总很乐意掏钱购买,但现在他意识到这些酒一点都不值那些钱。
 
  酒评家不是神,是人,有主观喜好。对于同一款酒,不同酒评家有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评价。圈里最著名的笔墨大战莫过于帕克与罗宾逊关于Chateau Pavie 2003年份的争议。
 
  罗宾逊在她的个人网站上称这家酒庄的酒“荒唐可笑”,因为“它有令人倒胃口的过度成熟的芳香,波特酒似的甜味。它更让人想起晚收的仙粉黛(Zinfandel),而不是带着青绿的波尔多。”罗宾逊最后给出的分数是12/20。而帕克却对Pavie酒情有独钟。这次面对罗宾逊的批评,帕克不仅一反常态地在正式酒评刊出前公开发表评论,而且还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指责罗宾逊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评语,完全出于对酒庄老板的个人成见。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而Pavie也在这些争议中日渐出名,成为波尔多最富盛名的新派红酒王之一。此次论战,大部分酒评家是站在帕克一方的。英国品醇客(Decanter)的葡萄酒大师James Lawther给了Pavie五星中的四星:“这是风格问题。这不是波尔多风格的酒,非常丰富,但是你不能只给12/20,因为这意味着酒是不能被接受的,是有缺陷的。”法国葡萄酒评论的Thierry Desseauve也表示:“老实说,Pavie 2003超棒。”
 
  帕克团队内的争斗也时常见于报道,如《葡萄酒倡导家》杂志(Wine Advocate)与前任记者、酒评人安东尼·加洛尼(Antonio Galloni)发生诉讼案件,是由于离职后的合约履行责任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庭外和解。
 
  2013年初,65岁的帕克将其发行量高达5万余册且极富影响力的《葡萄酒倡导者》(Wine Advocate)转让给了一群亚洲投资者,由杂志的新加坡代表丽莎·佩罗蒂-布朗(Lisa Perrotti-Brown)接任主编。
 
  简单地说,帕克退休了。这代表着一个传奇的结束,那是否会有新传奇的诞生?我想应该不会了。就和乔丹一般,无论后者再怎么努力,也难以企及“神”的高度。以后的酒评界,必定群雄割据,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洲、美国各就其位,就连中国日后也会出现自己的酒评家,而现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酒评家,还来不及登上“王座”就该退休了。
 
  很遗憾,他们与帕克同时代。
 
 
【帕克,市场,消费者】
 
文 杨敏 编 Roger
 
帕克的神奇
 
  法国南部酒庄普吉奥酒庄(Chateau Puech Haut)的酒价从2009年开始连续上涨,至今已经上涨了30%。但与此同时,酒库存越来越少,最近一个发往中国的集装箱的酒年份已经到了2012年份的(在桶中都要窖藏两年),并且等候了整整一个月—等候装瓶。几乎所有的酒庄酒都是从装瓶车间直接送到等候的集装箱拖走,送到全世界,特别是美国。而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原因: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打了高分。
 
  普吉奥酒庄庄主杰哈·布鲁(Gerard Bru)这么多年为一个目标一心努力—得到帕克的高分。从2000年开始,杰哈·布鲁就重金聘请帕克的好友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为酿酒顾问,每两年在波尔多的Vinexpo,普吉奥酒庄也总是和米歇尔·罗兰旗下的酒庄Rollande Collection展台挨在一起。这一切都使得帕克的眼光从罗讷河谷(Rh?ne Valley)转到波尔多(Bordeaux)的时候,会在法国南部这个算不上经典的产区停留一下。同时,这也使得普吉奥酒庄在并不长的时间里面获得超额的回报,被称为“南部酒王”,并位列南部三大名庄之一。
 
  但是杰哈·布鲁并不满足。不知道是帕克对米歇尔·罗兰酿酒的大尺寸、重口味特点已经审美疲劳,还是越来越繁忙和傲慢的罗兰对南部的这个酒庄并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帕克对普吉奥酒庄的酒的评分一直在90分左右徘徊,这一点远远满足不了杰哈·布鲁的野心。“我的酒应当是法国南部第一个获得一百分的酒庄。”这才是杰哈·布鲁的野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2008年开始,杰哈·布鲁做了两个决定:一是从最好的土地里面,选出了6小块最有特点的田块单独出来酿6种酒,精耕细作,精益求精,限量生产,不惜成本;二是聘请了菲利普·凯宾(Philippe Cambin)代替罗兰作为酿酒顾问—彼时菲利普凯宾已经在罗讷河谷酿造出了13款帕克的满分酒,被帕克封为2010年世界最佳酿酒师。
 
  这个大胆的决定很快被证明是多么的明智:从2009年开始,他的酒摆脱了在90分左右徘徊的步子,从2009年到2012年的帕克分数分别是95、96、94和95—直接进入了帕克评分系统里面的顶级佳酿(Extraordinary)类别。而被杰哈寄予厚望去冲刺100分的6小块佳田最高分获得了97分。虽然还没有达到目标,但似乎也触手可及。
 
  这个分数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普吉奥仓库的“零库存”。普吉奥酒庄的成功发展历史就是一个追帕克评分的历史。普吉奥酒庄只是众多追随帕克评分的成功酒庄中的一个。而这些成功无容置疑地证明一点—帕克的神奇。这也是一些酒庄“帕克化”的最佳例证之一。
 
帕克的争辩
 
  俗话说,树大招风,这句话用在众人对帕克对评价上可以是恰如其分。不管是在波尔多还是勃艮第,庄主们的聊天里面,对帕克的不屑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听到。甚至有非常多的不客观的猜测性攻击性的语言。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对帕克评价不高的绝大部分的酒庄的酒并没有得到帕克的关注和高分。
 
  而大家公认的酒王罗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自帕克有记录的评分1983年以来,获得100分满分的年份勉勉强强只有三个年头—1985、2005和2012,远远少于他在国际上公认的地位和酒的价格。这也成为帕克非议者们的铁证。
 
  葡萄酒圈内有一种说法:帕克既可以成就一个法国葡萄园,也可以毁灭它。在法国波尔多的葡萄园和大城堡里,每到一定季节,人们就开始奔走相告:帕克就要来了。 
 
  对于种种非议,帕克表示:我只做好我自己。他尊重自己,所以便不能看人眼色行使。评酒不收费,主办的双月刊《葡萄酒倡导家》(Wine Advocat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来不刊载任何广告,其成本费完全由帕克自己负担。只是把自己对世界各地葡萄酒的评分报告记录下来。集结成书,或者放在自己的网上。如果消费者一定要看帕克的评价,要交信任费(会员费),每个月12美元,才能看到准确的记录。当然,在2012年帕克将自己在杂志的股份卖给了一个新加坡投资集团,并卸任主编一职,由常驻亚洲的Lisa Perrotti-Brown MW接任,也开始接受除了葡萄酒行业以外的广告(如其他高端产品或服务行业)了,这是后话。
 
  帕克从不掩饰自己的评分只是个人感受这一点。既然是个人感受,那就会因为个人偏好,甚至心情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也不要太当真。帕克不是神,只是一个爱好喝好酒的酒迷,并且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酒迷,喜欢把喝过的酒记下来而已。所以同样一款酒在不同时期品鉴,帕克给的分数并不都是一样的。也许是酒跟随着岁月在改变,也有仅仅只是帕克当时的心情不好而已。
 
我们还需要帕克吗?
 
  葡萄酒的享受是视觉嗅觉和味觉的一场盛宴,嗅觉和味觉都是感性的,因人而异。如何把没有标准的感性用一个物理性的,唯一的数字来标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不可能科学的。
 
  如同不同的人对同一道菜的不同感受。对于川菜,上海人无法忍受其麻辣的味道,但四川人乐在其中;而对于上海菜,四川人无法接受太甜太腻。菜本身而言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一直以来不同味蕾习惯的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葡萄酒也一样,对于不同的人,其偏好的口感大部分是不一样的。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分数应当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四川人想了解一个上海菜做不做得地道,去问问上海人对这道菜的评分绝对是一个捷径。
 
  分数只能说明某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所擅长的某一方面的产品的理解。是他的理解,是他的评分,是他的喜好。了解到这一点,和了解分数的评分一样重要。如果你的口感和他一样,你的偏好和他一样,那么他的评分对你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如果你的口感恰恰和他相反,你的味蕾和他背道而驰,那么这个评分一样有意义—分数比较高的酒,就是你要购买的酒的黑名单。
 
  帕克的评分除了了反映不同葡萄酒之间的横向指标,我觉得分数还更能体现出同一种酒的纵向指标。罗曼尼康帝的96分表示的是康帝这款酒的某个最佳表现年的100分相对的96分,与一瓶价值100美元的美国酒的96分并不是一样的权重。一瓶100分的罗讷河谷的Clos Saint Jean 也应当表示的是以歌海娜(Grenache)为主的教皇新堡做得非常完美,与100分的罗曼尼康帝并不存在可比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同96分的鲍鱼与100分的西红柿炒蛋,反映的是鲍鱼相对最完美的鲍鱼大餐还有一点点缺陷,而不是说西红柿炒蛋做得比鲍鱼好吃。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分数相同但价格相差很多的原因。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任何标准好。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个分数背后的那个人或者那个味蕾。
 
  我偏好于帕克的分数,因为用一个名人的评分去介绍一款酒,总是最简单和最容易被其他人所接受的。同时因为帕克的口感和味蕾是相对比较清晰可固定的,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相比较而言WS的评分系统,采取的团队盲品葡萄酒的方法,WS看似公平,但是缺少一个清晰的个人形象和个人特点,使得我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到分数高与低能反映的葡萄酒的特点。
 
  我喜欢帕克的评分,并不是我完全认同帕克的偏好,而是帕克的偏好,是清晰的,是相对固定的,有助于我去凭空理解那些我没有品鉴到的葡萄酒的特点。
 

杨敏
法国葡萄酒贸易硕士,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葡萄酒贸易与教育促进中心执行主任,
法国火枪手勋章获得者。
 
 
帕克的百分制
   
  品酒是一种纯粹的感官体验,但罗伯特·帕克却把“醇厚”、“圆润”、“精致”、“优雅”等抽象的感官体验压缩为直观的分数,为迷茫徘徊在葡萄酒丛林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识别工具。正如帕克自己所说:“分数给了葡萄酒专家和入门者一个交流的渠道。”
 
  在帕克评分系统,一瓶葡萄酒的基本分数为50分,外观(色泽、色度、澄清度)占5分、香气占15分、口感和余韵占20分、整体表现及陈年潜力占10分。具体标准如下:
 
96-100分:深厚复杂、不同凡响的葡萄酒,体现了人们对该品种的经典葡萄酒所期望的所有优秀品质,值得用心去寻找、购买和消费。 
90-95分:拥有特别的复杂性和高品质的优秀葡萄酒。 
80-89分:有一定的精妙之处和特色,并且没有明显的缺陷。 
70-79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款简单的、无伤大雅的葡萄酒。 
60-69分: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过度的酸度或单宁。缺乏特色,香气和味道均不鲜明。 
50-59分:令人无法接受的葡萄酒。
 
 
帕克的团队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虽已卸任主编一职,但依然活跃地带领杂志团队到世界各地品评葡萄酒。2014年初,他带领他的新团队开始了全新的环球葡萄酒之旅,对亚洲市场的重视更多了。
 
丽莎·佩罗蒂-布朗(Lisa Perrotti-Brown MW):常驻新加坡的美国人,葡萄酒大师,《葡萄酒倡导家》杂志现任主编。除了杂志的运营,还主要负责澳洲和新西兰葡萄酒的评论和报道。
 
古提耶斯(Luis Gutierrez):西班牙人,曾是简西丝·罗宾逊(Jancis Robbinson MW)网站西班牙站记者,目前主要负责西班牙、葡萄牙的酒评。
 
杰布·丹诺克(Jeb Dunnock):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目前除了负责罗讷河谷以外,还将主管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南部、法国南部以及华盛顿州的酒评。
 
史蒂芬·赖因哈特(Stephan Reinhardt):出生于德国,目前在团队中负责品评德国、奥地利、瑞士、阿尔萨斯、香槟区和卢瓦尔河产区的葡萄酒。
 
马克·斯夸尔斯(Mark Squires):曾是帕克的助手,现在主要负责葡萄牙、以色列、希腊、黎巴嫩、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产区的酒评。
 
尼尔·马丁(Neal Martin):英国葡萄酒作家,国际酒评人,波尔多与勃艮第专家,他的“Wine-Journal”是《葡萄酒倡导家》杂志及网站的一个独立章节。
 
莫妮卡·拉纳(Monica Larner):美国人,现居罗马,讲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2003年成为《葡萄酒倡导家》杂志第一位意大利编辑,每年撰写3000份意大利酒评。
 
 
【数据说帕克】
 
编 Roger
 
十年前的“帕克预言”实现了吗?
 
  帕克在2004年9月的《葡萄酒美食》杂志上曾说过这样一番话:“美国人看到2003年份波尔多五大顶级庄佳酿期酒的价格也许会抱怨,(当时03年顶级庄期酒的均价不过4000美元一箱),但凭我的直觉,从现在起10年后,这些顶级庄的好年份佳酿价格至少会达$10,000一箱…..这还是保守估计。理由很简单,极品酒的产量有限,10年后市场需求至少增加10倍。”
 
  十年过去了,帕克的预测大部分得到了证实,1982与2000年份五大庄佳酿价格均超$10,000/箱,1990、2000与2003年份在经历了三年持续下跌后,目前市价低于预测水平。
 
  2004年帕克只提到了极品年份,但非极品年份也有着超群表现,2009与2010年份市场均价达到了$10,340一箱。这其中,帕克满分的作用不容小觑。
 
 
  *敝刊最近做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关于帕克的负面态度越来越多,但在将近50 0名来自葡萄酒行业的专家、酒商、以及爱好者的票选中,他们“心目中影响力最大的酒评人”依然是帕克,酒评界“大姐大”Jansis Robinson MW、好搭档Bettane&Desseauve、葡萄酒绅士Michael Broadbent MW、勃艮第酒评专家Allen Meadows以及澳洲“常青树”James Halliday分列第2至第6位。
 
 
五大名庄的平均价格(每箱12瓶) 单位:美元
 
 
帕克分数会随时间改变
 
 
  *帕克给酒款打的分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年,他会重新品鉴,然后适当地调整分数。从上面列举的数据不难看出,3个1982年份的名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想必是酒体达到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正值巅峰的2000年白马庄则逐渐升至满分。
 
 
【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酒评人?】
 
采访 彭程 编 Roger
 
百尝:酒评人不能太主观
 
葡萄酒作家
资深葡萄酒鉴赏家
人气葡萄酒博客主
 
  很多时候的酒评都是描述性的东西,关于颜色、香气、味道和口感,给出的都是酒的信息,葡萄品种、产地、酿造方式、酒庄的故事等等,除了描述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酒评家也会做出酒是好是坏的评判,看似客观,但只是个人的独断,亦即个人的感官鉴赏。
 
  酒评家要将个人的审美趣味向社会化转变,将单纯的陈述提高到一种能够表现出知觉秩序、能够让人们做出鉴赏判断、将个人的专断转向公众的观点、并且达至普遍可传达性的体系。
 
David Leung:以后酒评人的风格会更细分
 
葡萄酒市场顾问
资深爱好者
 
  其实我认为任何葡萄酒爱好者都是一个酒评人,其实这个意义十分广泛。所谓好的、科学的酒评,其实都是小范围的、小众的,可以说完全是针对某一个群体的。看酒评,首先要自己对酒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对该酒评人的背景以及偏好有一定的理解。
 
  酒评人的定位,只是代表某一个风格某一个领域就可以了(我一直不认为一个所谓的大师全部酒都懂)。实际上,酒评人在以后一定会存在,而且各代表各自的风格,而且越来越细分。
 
赵晓娟:酒评人要“说人话”
 
资深葡萄酒媒体人
葡萄酒专栏作者
微信“葡萄酒爱好者”创办者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人都可以评价自己喝过的酒或者给酒打分。但是,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才能称为真正的有影响力的酒评人,其对一款酒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酒价。中国葡萄酒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来给葡萄酒打分,对消费者来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利大于弊。
 
  酒评人自己除了有国际视野,同时也要立足于本土,起码要用国人听得懂的描述来评价一款葡萄酒,张口黑醋栗,闭口白松露,只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刘慧:酒评人的个人魅力很重要
 
知名葡萄酒讲师
葡萄酒作家
 
  酒评人的个人魅力很重要,同时他也要能贴近市场去指导大家选酒,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产消费阶级市场。与以前送礼为主的消费风气不同,他们主要是自己买自己喝,因此会需要一些指导。以后的市场肯定是需要酒评人的,国内也没有特别权威的酒评人,也没有葡萄酒大师,所以大家要加油,不能让老外占了先。
 
李姝:酒评人对葡萄酒“菜鸟”影响最大
 
资深葡萄酒爱好者
人称Dr.Li
 
  酒评人对刚入行或刚接触葡萄酒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引导作用,这是他们重要的价值所在。但个人感觉,对于接触葡萄酒时间较长的人,酒评人的打分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有意义了。像我喝酒会更关注年份、产区、地块,我有自己的一套品评标准,帕克和我的喜好与口味标准都不一样,那他的打分对我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韩非:JR的评分相对客观
 
资深葡萄酒爱好者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前也曾走过非高分酒不买的弯路。但在学习葡萄酒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葡萄酒比一些评论家高分酒更适合自己的口味。个人认为JR的评分相对较客观,口味也较古典。对比下来WA、RP、WS等评分就较商业化。
 
  个人认为酒评人的定位应该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给自己尝试的葡萄酒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一个真实的评价,提出合适的配餐建议。酒评人在以后门槛将会越来越低,也越来越普遍。民间高手也会越来越多,只要用心客观公正点评,每个人也可以是酒评人。
 
潘家佳:中国需要一个酒评“大咖”
 
佳宸葡萄酒公司总经理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市场需要酒评人,他们会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采购商,在一定程度上会根据他们的意见来采购。另外,他们也会对整个消费市场的观念产生影响。好的酒评,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引导他们作出正确且适合自己的判断,才是一个称职而专业的酒评人应该做到的事。现在好的酒评人太少了,而且很多都已经被业界“神化”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具备十分有话语权且专业的酒评人。
 
关振权:中国市场需要引导者
 
美夏酒业公司葡萄酒培训师
 
  作为葡萄酒这种饮料,它本身是相对高档的,虽然国内市场的价格日趋低廉和透明,但依旧掩盖不了中国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的肯定,而部分高端的葡萄酒更是众多收藏家的珍贵藏品。对于各种高端玩意,都拥有其独特的评论家,同样的,葡萄酒需要酒评家也是十分合理的事情,在中国这个仍然是雾里看花的市场环境下,更需要一批热心的知名酒评家,像当年的帕克一样,带领中国葡萄酒行业走出阴霾,让消费者重拾信心以及普及葡萄酒知识。
 
陆江:酒评人能提高选对酒的几率
 
葡萄酒撰稿人
葡萄酒收藏顾问
 
  酒评人最重要是要中立地判断,诚实地分享,让没有喝过一款酒的人能有某种程度上的了解,类型“导购”的作用。现在比较通用的酒评形式,是打分加酒评辞,将复杂的酒的风格描述出来。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有公信力的酒评人的存在,是很有需要的。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并不会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喝过的酒也不多,参考酒评人的建议,也许能提高他们选对酒的几率。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