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伏特加:半面天使,半面魔鬼
【葡萄酒杂志原创报道】“战斗民族特饮”,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伏特加的固有印象。事实上,伏特加的正统就是在俄罗斯。很多人以为,伏特加就是酒精加水。可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伏特加背后的故事,可是十分精彩的哦!
We have always prejudice about vodka—does it really a rough drinks without any tastes? No, really not. The complex history of vodka, which strongly related with Russia,is quite reverse to its pure taste.
“冷战结束后,卡拉什尼科夫(AK47)成为俄罗斯出口量最大的商品。其次是伏特加、鱼子酱和自杀的小说家。”——《战争之王》,尤里·奥洛夫。
论文化影响力,比起武器与诗歌,伏特加在今天反倒成了俄罗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很多读者也许在各种视频平台看过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就着鱼子酱痛饮伏特加的短视频。在敲下一句“果然不愧是战斗民族日常”的弹幕后,可能读者们在心里面也敲出一个问号:这伏特加到底有啥好喝呀?
打开一瓶伏特加,闻着、喝着都没啥味道——当然对于不怎么喝酒的人而言,可能唯一的感觉就是满满的酒精味。这也难怪在疫情期间,居然有人囤起了酒精度高达96%的Spirytus伏特加,简直疯狂。可要知道,酒精浓度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杀菌消毒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医用酒精一般是70%浓度的缘故!
扯远了,伏特加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想起广袤西伯利亚雪原的名字,它支撑起了极寒之地人们的生活。严酷的环境下,不要期待什么饮用礼仪,闻香、晃杯,小口小口吮吸—这只不过是在浪费身上存留的每一分热量。把一瓶伏特加放冰箱的冷冻层,甚至干脆点直接扔到户外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等酒液冻成粘稠的液体后倒进杯子,一口闷掉后痛快地骂几句脏话—这才是俄罗斯人打开伏特加的方式。
伏特加正史:半面神佛,半面魔鬼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前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一起开车回乡间别墅,在漆黑的公路上,葛罗米柯斗胆提了一句,他对总书记说:“我们得对伏特加做点什么了,人民正在变成酒鬼。”勃列日涅夫没有回话,5分钟的沉默后,勃列日涅夫说:“没有办法啊,人民离了它就活不下去。”
这也许只是段野史,但这段子的来源是戈尔巴乔夫,使得它可信性高了不少。来自前苏联南方的戈尔巴乔夫正目睹着整个国家正陷入酗酒的深渊。1972年,苏联人均一年喝掉23瓶伏特加,1976年达到了28瓶。伏特加为这个国家带来大量税收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一个多月颁布了《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成为前苏联第一个下令禁止饮用伏特加的领导人。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历史上曾颁布过禁酒令的美国和前苏联,最终禁酒令本身反而成为了社会问题。走私、税收的损失,私酿作坊生产的劣质酒损害着财政还有人们的身体,但对于笔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条禁令正摧毁着这种酒背后所代表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像一提起干邑白兰地,我们就想到法国;一提到波本威士忌就想到美国—当然现在一提到伏特加我们就想到了俄罗斯,但这种伏特加与这个国家联结起来的印象其实并不久。
俄罗斯从18世纪开始就出版过不少关于酒的书籍,传说中俄罗斯著名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找出了配制伏特加最合适口感的黄金比例:酒精与水按40/60混合。俄罗斯人深信这一传说,甚至将门捷列夫发表论文《乙醇和水的混合物》的时间——1865年1月31日定为非正式的伏特加发明日,尽管论文里并没有提到关于伏特加的内容。
如果我们往更早的历史溯源,伏特加这样的烈酒,早在门捷列夫诞生前的数百年时间里一直被高加索地区的人们饮用。但这种烈酒在高加索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14世纪末,热那亚(意大利)的商人带着用葡萄酒蒸馏出来的烈酒来到高加索地区,但并没有受到关注。15世纪初,烈性酒源源不断地从佛罗伦萨运往莫斯科公国,却被政府认为这种饮料有害而禁止进口。1446年至1447年,俄国开始自行蒸馏黑麦酿造的酒(今天伏特加的前身),并宣布垄断伏特加和蜂蜜酒等的生产销售。
当时间来到风雨飘摇的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年,俄国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建立。伏特加成了这时候决定胜败的关键筹码之一——红军守卫住了酒厂,并处决了酗酒的官兵。这场革命中,酒鬼少的一方,就能赢得革命。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事却截然不同。伏特加成为了鼓舞士兵士气的强心剂,每日100g的伏特加配给,支撑着军队的凝聚力,并真的陪伴着大家抵达了胜利的彼岸。
但伏特加与俄国真正地建立起法律意义上联系的契机发生在1977年。当时几家西方企业声明他们拥有伏特加的酿造专利和使用“伏特加”这个名字的独家许可,试图把苏联产的伏特加赶出市场。事实上,苏联人大可不必理会这些西方企业的嘴炮,毕竟它们的依据都没有啥事实根基。真正让苏联人气得肝疼的是背后捅来的刀子。当时还算是苏联兄弟国家的波兰,宣称伏特加是波兰的酒,苏联人没有权利继续使用“伏特加”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无色的酒精饮料。
面对他国对“伏特加”这一名字的虎视眈眈,震怒的苏联高层决定反击。1978年,国际法院介入调停,给苏联和波兰政府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查。苏联方面派出了历史学家威廉·波赫列布金(William Pokhlebkin)来查明支持俄国是伏特加正统产国的史料和有法律效力的证明。苏联果实制品进出口公司还委托了两家国有研究所进行调查,在第二年春天完成了资料收集工作,为威廉·波赫列布金写下《伏特加的历史》一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审议,国际法庭于1982年撤销波兰的诉讼,承认伏特加为俄国特有的酒精饮料,并承认伏特加商标在国际市场上的排他权。于是这件事得到了国际认可:伏特加的故乡是俄国,诞生于1446年。而威廉·波赫列布金写下《伏特加的历史》,成为了被国际认可的伏特加正史。
2000年,威廉·波赫列布金在自己的寓所遇刺身亡。有谣传说,凶手是一名来复仇的波兰人。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伏特加
下了大力气来挽回伏特加正统地位的苏联人,终究还是没有挡住贸易全球化浪潮对伏特加产业的冲击。
起源于19世纪的斯米诺伏特加(Smirnoff,又称皇冠伏特加)曾一度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本土伏特加品牌,也是唯一能进入沙俄皇宫的伏特加。它的创始人Pyotr Smirnov去世时,身价高达1.3亿美元,成为当时俄罗斯最富有的人之一。然而这一品牌最后还是在俄罗斯以外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斯米诺伏特加流落海外的故事,有传说是因为沙俄一系列的禁酒活动,特别是19世纪末,当时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强烈反对人们喝伏特加而发起反酒精运动,斯米诺家族被迫举家搬迁海外,并把酿酒的技术和配方也带到了新的国家去。今天,斯米诺伏特加归于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旗下,畅销130多个国家,也成为了伏特加世界中人们最熟悉的面孔之一。
伏特加逐渐成为流行全球的酒精饮料。不少国家的伏特加品牌也在全球饮家中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就连如此为干邑白兰地骄傲的法国人,也下定决心打造出了灰雁(Grey Goose)、傲士度夫(Eristoff)等全球有名的伏特加品牌。甚至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也诞生了以国家名字命名的芬兰伏特加(Finlandia)。而跟俄罗斯抢夺伏特加正统地位的波兰,也十分暴躁地推出了上文所说的,酒精度高达96度的Spirytus,在喝这款伏特加时最好不要吸烟或者点火,以免引燃酒精蒸汽。
有趣的是,虽然各国的伏特加都遵循着伏特加特有的纯净风格,但因为各国酿造伏特加的用水不同,使得口感也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口感上的差异,也成为一个国家所酿造伏特加的特色。但为了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许多伏特加品牌开始尝试在伏特加里面加入各种有趣的味道,例如国内很多伏特加爱好者都听说过的绝对伏特加(Absolute Vodka)。很难想象的是,全球消费量如此大的绝对伏特加,每一滴酒液都来自瑞典南部,人口不足1万人的奥胡斯小镇。绝对伏特加的原味当然很经典,但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各种调味的酒款,柠檬、青苹果、树莓,甚至连辣椒味都有。其实因为伏特加本身没有太过特殊的味道,反而特别适合用来作为各种鸡尾酒的基酒使用。而这些伏特加品牌推出的特殊口味调制酒,也许更能方便人们在家里自行调配鸡尾酒使用。
作为伏特加发源地的俄罗斯,依然坚持着纯饮才是王道。而且俄罗斯人也一直思考着把伏特加精品化的方式。俄罗斯新一代的伏特加酒王“白鲸伏特加”(Beluga Vodka)便是俄罗斯人交出的答卷。白鲸伏特加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伏特加之一,原文Beluga其实指的是制作鱼子酱所用的鲟鱼—自然搭配鱼子酱饮用成了白鲸伏特加的经典喝法,妥妥的富贵气息。这一伏特加甚至登上了不少米其林餐厅的酒单上,著名的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餐厅,甚至还专门为它设计了搭配用的美食。所以,可不要只以为伏特加就是酒精加水了,看完这篇,就自己亲身去体会一下伏特加的魅力吧!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上一篇:烧酎,酎之言醇也
下一篇:波特酒:姗姗来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