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葡萄酒:风云变幻两千年

【葡萄酒杂志原创报道】勃艮第,葡萄酒世界的无冕之王,凭借世界级水准、极其复杂的风土,成为多少骨灰级葡萄酒爱好者的终极归宿。这样的成功离不开两千多年来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回顾这小小一片土地上的两千年风云变幻,你会更加明白,为什么它能登顶至尊之位。
 
Burgundy, a highly respected wine region in France, with the efforts of generations through two thousand years, it has produced countless outstanding wines which have become a global referen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rief history of Burgundy wines.
 
 
勃艮第公国的那些事儿
 
  勃艮第的历史十分复杂,不同时期地域范畴都不同。如果将古时法兰克王国和各地出现次级王国的关系假想成一个班级,那么勃艮第王国在公元5世纪初正式入学(411年由勃艮第人建立,主要位于罗纳河流域),同班的还有先入学的阿基坦王国(418年,西哥特人建立)。
 
  两个野孩子一直玩了大半个世纪,老师法兰克王国才姗姗来迟。法兰克王国就是著名的克洛维国王一手建立的封建王国,鼎盛时期即查理曼帝国(481年到843年)。勃艮第公国一直是班里的乖学生,老师法兰克王国对他情有独钟,经常赏赐个封号爵位啥的。840年,老师法兰克王国的国王路易一世去世,三个儿子为了抢地盘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卡洛林战役,最终签订了《凡尔登条约》,由此帝国一分为三,诞生了东、中、西法兰克王国。勃艮第公国趁着老师们内讧时期发展势力,不断拓展疆域领土,一度成为老师们对抗的勃艮第王国。在此期间,勃艮第公国也趁势成立,辉煌一时,对勃艮第葡萄酒的发展可谓居高至伟。
 
  1364年,勃艮第公国迎来新的领主法王约翰二世的小儿子勇敢者腓力(Philip the Bold,即勃艮第大公腓力公爵)。勇敢者腓力当政时期(1363—1404年),勃艮第公国的军事和政治势力得到大幅扩展。1369年,勇敢者腓力与公爵夫人玛丽特三世 (Margaret III, Countess of Flanders)结婚。1384年,玛丽特三世的父亲去世留下大片土地,勃艮第公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勇敢者腓力于1395年颁布法令禁止在金丘地区种植佳美(gamay),只允许种植黑皮诺(Pinot Noir)。黑皮诺重建辉煌。


 
  勇士查理(1467-1477)则将勃艮第公国的势力推至巅峰,再一次向老师法兰西王国宣战。结局当然可想而知,1477年,勇士查理阵亡。他的女儿“勃艮第的玛丽”(Mary of Burgundy)为了保住勃艮第公国而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结婚,勃艮第公国大部分领土因此落入哈布斯堡家族。不过,法国还是收回了部分领土。此后经历几番风云变幻,到18世纪末,勃艮第公国的历史从此结束。
 
  如今的勃艮第(Burgundy,法文Bourgogne)是法国中部的一个大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
 
勃艮第酒的历史
 
起源: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通常是指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经罗马王主政时代和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及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正是在这个时期,葡萄藤开始在勃艮第生根发芽。2008年,勃艮第基维香贝丹村(Gevrey-Chambertin)的郊区发现了源于公元1世纪的葡萄园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勃艮第葡萄栽培起源于古罗马时期。
 
发展:克吕尼隐修会(Cluny)与熙笃会(Citeaux)
 


  教会和修道院一直都是勃艮第葡萄栽培与酿造的中坚力量。在欧洲黑暗时期(特指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期间),教会是整个欧洲政治及经济的主导力量。整个欧洲的葡萄园几乎都是教会和贵族的财产,著名的圣维旺修道院(Abbey St-Vivant)和维基家族(Vergy)都是沃恩罗曼尼村的大地主,事实上许多葡萄园的名称都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葡萄酒在教会中除了基本的社交用途之外,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作为礼物馈赠,有时候甚至是变相的贿赂。曾有资料记载,一位修道院院长在赠送30桶伏旧园葡萄酒给新教皇Gregory XI之后便升任红衣主教。 
 
  所以当时勃艮第公国主流信奉的本笃会(拉丁语:Ordo Sancti Benedicti)是对葡萄酒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教会之一。本笃会创建于529年,信奉简单朴实的生活理念,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具讽刺意义的是提倡节俭的本笃教却因为奢靡而走向没落。亚奎丹公爵(Duke of Aquitaine)威廉认为本笃教有损上帝之名,于是910年在法国东部马孔(Macon)附近的克吕尼(Cluny)创建一座新的隐修院,取名克吕尼修道院(The Abby of Cluny)。
 
  克吕尼修道院以“重修本笃会”为改革旗帜,号召大家勿忘初心,坚持清修。类似的改革运动在各地兴起,许多修院纷纷效仿并服从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这便是历史上的克吕尼运动(Cluny Movement)。
 
  参与克吕尼运动的修道院联合在一起统称为克吕尼隐修会。它不受任何政府或主教的制裁,受教宗塞尔吉乌斯三世的保护,除遵守圣本笃会规外,更以严峻态度禁欲修道。(参考WIKI)克吕尼隐修会的兴起象征着整个勃艮第的种植业进入一个全新而重要的阶段。鼎盛时期(950-1130)的克吕尼隐修会是欧洲最大的基督教分支力量之一,在法国拥有上千所分院。克吕尼隐修会一度是中世纪时期最大的地主之一,各地分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农田。隐修会自有的土地不必缴纳什一税(宗教捐税)及其他赋税,因此农业在此期间迅猛发展。
 
  然而,财富的膨胀同样使克吕尼隐修会堕落,陷入了奢靡的深渊。一批对克吕尼僧侣奢华与腐化生活方式不满并对《圣经》有深刻理解的修士们日益迫切地期望能够推翻克吕尼隐修会。1098年,莫莱斯密的罗伯特(Robert of Molesme)认为克吕尼隐修会对于物质的追求再次违背了最初的宗旨,他带领21位隐修士在第戎以南的沼泽地熙笃重新建造一座新的修道院,希望以最初圣本笃会规所定义的方式修行。一些修道院逐渐脱离克吕尼隐修院,以熙笃修道院为首统称为熙笃会(Cîteaux)。为了从里到外都与之前的僧侣区分开,熙笃会僧侣一律穿白袍,因此也被称为白袍教。


 
  与本笃会和克吕尼隐修会不同的是熙笃会僧侣们身体力行,他们本身就是酒农。但熙笃修道院所在地并不适合种植葡萄藤,不管他们如何努力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于是僧侣开始沿着Vouge河流的上游,朝着西边更高的地势转移,最终他们在一些未开垦的坡田上驻留,并与当地的种植户交换以获得一些田地。这里就是今日的特级产区伏旧园(Clos de Vougeot)。可以说熙笃会才是勃艮第风土(terroir)真正的奠基人,他们根据土壤的构成以及葡萄酒的风格将葡萄园划分成不同的地块,并为他们命名以示区别。

变革期:法国大革命
 
  经历了3个世纪的君主制度之后,法国教会和皇室的势力日渐衰弱,富有的中产阶级日益崛起。教会奢靡的生活方式使其开支巨大,从而不得不变卖土地及葡萄园。于是,中产阶级逐渐从教会手里买入葡萄园,比如Calude Jomard买入Clos de Beze,Morizot家族则将整个超一级园Clos Saint Jacques收入囊中,Esmonin家族则买入Charlemagne。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大量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被充公。1791年,勃艮第菁华葡萄园以“国家财产”的名义被拍卖。大德园(Clos de Tart)以415里弗(Livres)/Ouvrée的价格出售(Ouvrée是当地一种计量单位,一个Ouvree约等于428平方米),Romanée Saint. Vivant是583里弗/Ouvrée,顶级的酒园香贝丹(Chambertin)则是777里弗/Ouvrée,夜圣乔治村的Les St-Georges破纪录地以892里弗/Ouvrée出售,到如今仍然是无冕之王。1794年,La Romanée-Conti和La Tache分别以11.2万里弗/Ouvree和2.72万里弗/Ouvrée的天价出售。富有的农民和中产阶级成为此次拍卖最大的受益者。换句话说,法国大革命对于勃艮第农民来说并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对于绝大部分的佃农来说,仅仅是缴租的对象从贵族变成中产阶级。勃艮第土地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勃艮第的土地依旧掌握在少数贵族和富裕阶层的手里。
 
危机还是革命:根瘤蚜虫害


  在整个19世纪的上半期里,勃艮第葡萄园的作业方式几乎没有改变。酒农采用100年前他们祖先传承的方法管理田地和葡萄藤,并用古老的方法酿造葡萄酒。19世纪末,随着贸易的往来,勃艮第“世外桃源”的宁静被打破,影响最为深远且破坏性最大的就是从美国传进来的根瘤蚜。据相关资料记载,根瘤蚜虫害起源于法国教皇新堡产区附近的一个小镇Roquemanure。19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Borthy的葡萄酒商人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了美国友人赠予的葡萄藤种子。几年后,周边酒园里的葡萄藤大面积坏死,原因是葡萄藤的根茎遭受一种类似蚜虫的侵蚀,这种虫害故而得名根瘤蚜,学名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这种根瘤蚜后来被证实源自美国。
 
  1870年,法国农业部悬赏3万法郎期望能够彻底解决根瘤蚜虫害。许多专家耗费数年研究根瘤蚜的生命周期,期望找到灭虫良方。然后到了1874年,根瘤蚜虫害仍旧肆虐法国葡萄园产区,席卷了几乎整个勃艮第地区。法国农业部甚至一度将赏金提升至30万法郎,由此可见当时根瘤蚜虫害给法国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彻底解决根瘤蚜虫害的并不是通过大量喷洒有毒有害的化学杀虫剂,而是将现有的葡萄藤嫁接在美洲根茎上。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性,一方面根瘤蚜虫害给勃艮第的土地和酒农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葡萄藤坏死,酒农因土地荒芜而无法生计,更加无法投入精力物力维护葡萄园,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几乎摧坏整个产业。另一方面,一些大胆且有信心彻底解决根瘤蚜虫害的酒农借此机会不断扩张葡萄园,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如今价值连城的葡萄园。整个勃艮第的格局在此期间发生剧变,根瘤蚜虫害对于勃艮第酒农及土地格局的影响远胜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大革命”。
 
  勃艮第一代宗师Henri Jayer曾语重心长地说:“19世纪末的根瘤蚜虫害几乎摧毁了所有的葡萄园,在此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勃艮第的葡萄藤都未能恢复元气。从美洲传播到法国的根瘤蚜如同瘟疫一般席卷了整个勃艮第,我们原有的葡萄藤对于这种外来入侵的物种完全没有抵抗力,因而只能嫁接在美洲葡萄藤的枝干上才能生存。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增强葡萄藤自身的抵抗力和生命力,以及竭尽所能地修复土壤的活力。根瘤蚜之后,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发扬祖先勤劳的美德和对大自然的尊重理念。但是不能矫枉过正,唯有顺其自然,依靠葡萄藤自身的生命力寻找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且给予土壤充分的时间恢复活力,让葡萄藤与土壤融为一体,这才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动荡期:20世纪
 
  20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的关键词是衰退。经济的低迷甚至一度引发暴动,香槟区和朗格多克地区就发生了多次暴动,勃艮第也难以幸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量壮丁被征召入伍,葡萄园无人照看而逐渐荒废。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整体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世界大战造成的后遗症逐渐发酵。大量的酒商倒闭,酒农们失去了方向,将酒批发给酒商的经营方式很难持续,一些酒农迫于无奈只好自己装瓶出售。与此同时,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酒农为了摆脱酒商的控制以及进一步提高酒质也开始尝试酒庄独立装瓶。


 
  20世纪40年代,为了摆脱困境以及长远发展,勃艮第开始筹划法定葡萄园产区及等级制度。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数位先驱比如Dr. Jules Lavalle及Camille Rodier就致力于建立规范的等级制度,从而保护风土。1936年前后,勃艮第法定产区正式颁布,为日后勃艮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勃艮第著名的骑士团(Confrerie des Chevaliers du Tastevin)也于1934年成立,其宗旨即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他们眼中世界最佳的葡萄酒产区勃艮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酒农为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而这些化学品则破坏了原有的风土和土壤中的酸碱平衡,致使勃艮第的酒质整体下降。勃艮第的酒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修复,有时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瓶子·Pan
勃艮第"扫地僧",
耗时八年写了本非公开发行的
白皮书《瓶中的勃艮第》。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即刻订阅全年12期杂志,456元包快递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