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请给中国葡萄酒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六月中的一天,朋友圈突然被一场在上海的新书发布会刷屏,许多葡萄酒圈大咖都参与了这次刷屏直播。原来是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记者高层女士的葡萄酒新书《干杯》发布会。在中国葡萄酒为数不多的图书市场上,一本新鲜出炉的专业相关书籍无疑能让葡萄酒爱好者兴奋起来,更何况这是本以中国葡萄酒人为主的访谈录。我们特别请来高层,就这本新书做一次访谈。
何时开始接触葡萄酒?第一次接触中国葡萄酒呢?
这个可以追溯到小时候,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做一桌子的菜,为自己倒上一杯“葡萄酒”,其实是张裕加雪碧。每个女孩子都有粉红色的情结,当时觉得爸爸杯子里面的液体真好看,央求爸爸给我尝尝,结果入口甜甜的,很喜欢。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葡萄酒,应该是怡园酒庄的深蓝。约莫两年前,在我采访陈芳之前,特地到上海的Citysuper超市买了一瓶她家的酒。
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对葡萄酒以及中国葡萄酒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说实话,采访这些人物让葡萄酒在我的心里鲜活了起来,葡萄酒被赋予了生命力和个性。采访之前,葡萄酒于我而言就是味道颜色不一样的液体,采访后我才知道,每一瓶酒背后有那么多的故事,瓶子里的风景如此让人着迷。而且这些采访对象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葡萄酒的热情:他们基本都是因为热爱而从事这份行业,并非因为生计。
对于中国葡萄酒,经过了解后是彻底颠覆了我以前的想法。采访吴书仙,我知道原来中国以前的葡萄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而是被行业内称为“半汁葡萄酒”的中国特色的饮料。但吴书仙的文章我最终没有编入《干杯》,因为当时我的切入角度还是有点尖锐的。采访了李德美、陈芳、李晨光、吕杨后,我发现中国葡萄酒界正酝酿着属于自己的“洋务运动”,一批受过海外教育的人正努力地用自己所学来提升中国的葡萄酒环境,这无疑是让人欣喜且激动的。
采访者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能否分享一些小故事?
采访时受感动的时刻很多。
采访李晨光的时候,他刚刚离开逸香,在上海创立斯享葡萄酒教育机构。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刚采访完,我送他下楼。在电梯里,当他讲到一个讲师离开自己的舞台,眼睛是泛红的。一个山东汉子,这个时候表现出一种掩饰不住的脆弱(他自己不一定承认哈!)。
采访林裕森的时候,我为没有看过他的书就采访他而当面道歉。第二天凌晨一点,他发了我一封邮件,说书已放在酒店前台。那天早上,我赶去酒店,发现他已经赶飞机走了,但却把自己的书留了给我。
采访李德美的时候,我刚刚入行,对很多葡萄酒领域的专业名词,都不熟悉。采访期间我一有听不懂的地方,就不得不打断他。原本以为李教授大牌,会不耐烦,没想到越是大牌的专家,越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一个一个词地解释给我听,最后整个采访持续了三个小时。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葡萄酒启蒙老师是李教授!
希望通过《干杯》,传递给读者什么?
我之所以把这本书起名为《干杯》,是为了表达我写书的初衷—分享。除了面对专业人士,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呈献给对葡萄酒充满好奇的普通大众。这本书诞生在一个让人尴尬的时期:今天的中国,即便是在香港、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葡萄酒这般美好的饮品仍然是少数人的专享。他们要么是有钱人,花大价钱买拉菲、拉图这样的波尔多顶级名庄,或是新世界的贵价膜拜酒;要么是懂酒的内行人,懂得看酒标,查行情,用最低的价格买最好喝的酒。那么剩下来的人呢?这些人是最广大的群体。难道他们就没有享受葡萄酒的权利吗?不懂酒的他们苦于只能盲目在看不懂的酒标中作出选择。当他们或上网,或走进书店,想了解一点葡萄酒知识的时候,却被一长串专业词汇和作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吓退好几步。所以我想对读者说,葡萄酒没什么大不了,懂与不懂都不影响你欣赏它的美好。当然,如果你能稍微懂一点,那么体验也会更好一些。
有没有参观过国外的葡萄酒庄?中国葡萄酒庄呢?
我走访过意大利的皮埃蒙特、托斯卡纳和威尼托,也去过美国西雅图附近的华盛顿产区和加州的纳帕谷以及索诺玛产区。印象最深刻的是托斯卡纳,那里的建筑有着和夕阳一样颜色的外墙,小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口,当地人有着地中海区域典型的健康肤色。你也许看过那部电影《托斯卡纳阳光下》,但是相信我,真真实实地站在托斯卡纳时,你会更为之着迷。葡萄园的话,安东尼世家与佳雅酒庄的庄园建筑使我陶醉。
中国的葡萄酒产区,我走访过山西太谷县的怡园酒庄还有宁夏的夏桐、加贝兰、类人首酒庄。即使中国酒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仍是无可替代的。我欣喜地看到在宁夏这个相对偏远的地方,集中产酒的区域却像是个地球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酿酒师。从飞机场到酒庄的路上,到处都立着有机农作物的广告牌。如此团结一致的氛围和对大自然的珍惜是让人感动的。眼下中国的全球形象,尤其在生态方面,并不理想,真希望国外的媒体能到中国这些地方来看看。
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继续在葡萄酒&中国葡萄酒的行业发展下去吗?
葡萄酒给人的兴奋感就像尼古丁一样,一旦沾染就很难戒除了。尽管我并不想成为一个葡萄酒专家,我可怜的酒量也使这可能性为零。但是,我还是被葡萄酒所代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着。未来,我仍然想扮演连接葡萄酒和中国消费者、连接中国酒庄和国外消费者的桥梁。我在酝酿下一本葡萄酒相关的书。这次或许不再着眼于单一的人或者产区了。
您对我们读者想说的一句,关于中国葡萄酒的话。
有人发给我看过一篇BBC的文章,标题是《中国酿造者打算赶超法国波尔多酒》。文章表达了中国葡萄酒生产者急切的心态。我想说,葡萄酒是手工艺的产物,产品质量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从加贝兰到类人首的获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葡萄酒生产者正在努力向前。但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希望国人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耐心。(文、编_张想想)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上一篇:李德美:有魔法的中国人
下一篇:埃文斯:葡萄酒大师是最美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