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丨Debra Meiburg MW:干杯吧!朋友!

干杯祝酒的传统由来已久,关于祝酒的历史以及地域区别更是纷繁复杂。想知道祝酒的由来吗?为什么祝酒在英语里会是“Toast”这个单词呢?祝酒时有什么该注意的地方?葡萄酒大师黛博拉·麦格(Debra Meiburg MW)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Debra Meiburg MW

干杯祝酒的传统由来已久,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发明了这种喝完会让人很愉快的“发酵果汁”,人们就懂得了干杯。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古希腊人是最早开始与朋友干杯祝酒的,只不过目的与我们现在不大相同,他们干杯只是为了确认酒里没有被下毒。要知道,毒酒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经常被用来处理掉自己身边的敌人、竞争对手或者早已看不顺眼的配偶。

因此,主人在宴请各位宾客的时候,会先从大酒桶中倒出一杯酒,喝完,以表明大家喝的酒是安全的,这就是祝酒的最早形态。

为什么祝酒在英语里会是“Toast”这个单词呢?这要从沿袭了古希腊人祝酒传统的古罗马人说起。古罗马人习惯将烤焦的面包浸泡在葡萄酒里,那些被碳化的面包,就像是现在的活性炭,可以降低葡萄酒的酸度,并吸附里面的有害物质,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实际上,碳化物还具有去色的能力,因此当在白葡萄酒中混入了少量红葡萄酒的时候,会是个不错的褪色剂。碳还可以除臭,你可想而知当时的葡萄酒质量有多么糟糕。

到了16世纪,祝酒逐渐变成祝福身体健康的一种习惯,而祝酒者通常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美女。尽管查理五世(Clarles V)、马克西米理安大帝(Maximilan)、路易四世(Louis IV)等数位君王一直抵制祝酒行为,然而他们终究没能阻止历史的脚步,到了17世纪,祝酒已经成了必要的社交礼节。当时在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说祝酒辞是很不得体的行为,而如果有哪一位客人没有被祝酒的话,那就是对他极大的侮辱。

尽管祝酒在英国流行已久,但祝酒辞却没有太多花样,一般都是“干杯(Cheers)”、“为健康干杯(To Your Health)”或者“为朋友干杯(To Good Friends)”等等。而在世界各地,“干杯”都有形形色色的说法,如“Cincin”(拟声词,近似碰杯的声音,但在日本就不要这样说了,因为音近日语中的粗话)、“Kippis”(芬兰语)、“Slàinte”(苏格兰语)、“Skal”(斯堪的纳维亚地区)、“Prost”(德语),五花八门。

关于祝酒的历史以及地域区别还有很多,再讲下去就太复杂了,还是谈谈祝酒时的“注意事项”吧。首先,祝酒辞应该发自真心,并且尽量简洁一些,不要讲了一大段还讲不到重点。其次,一定要等宴会的主人先祝酒,否则很不礼貌。最后就是,每一次祝酒,最好都有一个明确的“收尾”,提示大家自己已经讲完,可以举杯了,例如“一起举杯吧”(Raise Your Glass)、“为某某人干杯”(To Someone)等,以免让大家等太久,也好让那些走神的人知道你已经说完祝酒辞。如果别人祝酒的时候,你的酒杯刚好是空的,也不要紧,最得体的做法是跟大家一起举杯,等大家喝完之后,再给自己添上一杯。

 


Debra Meiburg MW
定居在香港的美国人,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
葡萄酒专栏作家,电视人,葡萄酒讲师。本刊顾问。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即刻订阅全年12期杂志,456元包快递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