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 蔡金萍:喝葡萄酒的“女魔头”
周五就是《葡萄酒》杂志年度金樽奖评选啦!看着杂志社里忙碌的身影,小编不禁想起去年金樽奖上那一幕:
穿着黑色礼服,踏着高跟鞋,来回快步穿梭在每一组评委之间,把控评分差距,核对所有酒款评分登记数据,把控全场,而且220多款酒全都逐一核对复核,拉着评审团主席David Allen MW,将评分可能存疑的酒款一一重新品鉴、打分。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趴下了,她还继续领着大家招待大师们去晚宴……
有条不紊、思路极度清晰,做起事来干净利索且极度认真,这就是金樽奖评审团秘书长、本刊主编——Annie Cai 蔡金萍,编辑心里的“女魔头”。
Annie Cai 蔡金萍
《葡萄酒》杂志现任执行主编;
WineLife 杂志(2006-2011)副主编;
“爱你时光”公众号创始人;
酒斛网、我的花草生活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
金樽奖、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
等重磅级赛事评委
WSET Diploma在研,
多国葡萄酒产区游历与考察;
葡萄酒讲师,10年培训经验,授课风格深入浅出;
葡萄酒行业资深从业者、连锁经营策划&管理人;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
Annie好像不用睡觉一样
“Annie好像不用睡觉一样,你看……”
每当编辑背后聊起执行主编Annie,这句感叹是常用句式,只是省略号后面所接的例子总是不同。很少看到她午休;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接到家人的夺命连环call才赶紧下班,结果到一早又看到她朋友圈开始转发文章或更新了微博……
她貌似常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的20个小时里,好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停地学习、研究、采访、品酒、进行数据分析……她把每天的行程精确到小时,很少去聚餐、应酬,争分夺秒一般。
“Annie走路时会听心理学、经济学各类名家音频,坐地铁时看国内外的行业报道,平时等电梯也是盯着手机看文章或分析报告。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差,我发现她早上起来洗漱时都要听英语音频。”编辑C说。
她似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卯足劲儿认真地去探索、学习。
永远好奇,永远认真,永远学习
Annie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女魔头”。例如一起去一家网红的吃饭,她会像个好奇宝宝一样,抛出无数个问题考验你:“这家店为什么能红?它的营销模式是怎样?……”以致编辑每次跟她吃饭都忍不住紧张,如临大考。
对酒就更加认真了,简直抓住一切机会去“学酒”。参加各种品鉴会、国内外重磅酒展、成为布鲁塞尔大奖赛评委、参加纳帕谷期酒拍卖等,常常是“跑断腿,喝断片儿的节奏。”更要命的是,每一次品酒活动,她都做足功课,甚至随时掏出电脑做酒评记录。
有次跟她去参加波尔多列级庄品鉴(UGC Tasting),她提前对着酒单,把每款酒的评分、国际均价等列出来,然后制定最佳品酒方案,到了现场,拿着杯子边试边写评分和品酒笔记,有条不紊……出发前她还不忘叮嘱:“要做足功课,才能有所收获。”
这些年她所记录下的葡萄酒数据库已经有数千款酒,从波尔多到意大利,从澳大利亚到智利,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查得到的,查不到的,她好像都录入了自己建的数据库里。这也难怪,每次试饮会等活动需要用酒,她随口就能说出推荐酒款的评分和亮点。曾试过跟她聊起某款酒不小心混淆信息,她一听,笑着盯着我的眼睛,缓缓问:“你确定吗?”我赶紧拿起手机一查,果然有误,悔青了肠子。
但最怕的不是随时的考试和纠错,而是那安排工作的“夺命连环call”。出差时为了赶热点,她往往会通宵熬稿件,我们凌晨3点、4点、5点……都收到过她的工作邮件或微信,安排“接力”成稿。
比如成都春糖,白天逛展、参加行业论坛、进行深度采访,本来已经够累了,结果她一听到打假热点,马上就在工作群上安排编辑迅速关注热点动态、组织材料,写成初稿。等到酒展活动结束,她深夜赶回酒店,准备完第二天的行程和访题都已经凌晨三点,还不忘继续对初稿进行补充。
凌晨五点,收到她的留言:“请查收稿件,后续部分要点已经列好,相关信息补充完,争取下午3点前发出……”虽然,稿子发出,引起了一波热点关注,结果她还是遗憾:“如果当天安排没那么满,就能做得更好一些了。”她就是这样的“反思型”人格,永远都会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反思型”人格的人,对自己总有无尽的要求。例如明明已经对时间管理很“苛刻”,但她还是常常很焦虑地喊:“难道是我的效率出了问题?时间根本不够用啊!”
两年多,能改变什么……
她确实有忙不完的事儿。2016年6月底,她加入《葡萄酒》杂志。当时杂志经过一系列人事变动,出现了不少问题,又逢纸媒行业低靡。然而,离不开葡萄酒的她最终选择了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葡萄酒传媒。朋友笑她:“你怎么那么想不开?传媒本就辛苦,你还这时候进!”
她笑了笑,不置可否,却像一位热血战士一般投入到战斗中,而且越战越勇,又像个“女魔头”一般,不停地“鞭打”着团队成长。
她带领团队完成了不少深度的行业专题分析,包括了关注侍酒师群体在中国的现状,精品酒的销售及市场分析,连续两年的进口酒数据报告,国产酒的崛起,还有酒庄投资等行业热点现象和问题。
2017年起,纸媒式微的年代,竟然连续好几次出现杂志还没上架就被客户和读者订购一空的情况,每每传来这样的消息,她都很开心地从办公室走出来,笑得眼睛眯成月牙儿:“同志们,不负咱们熬夜掉头发的努力战果呀!”
总有人说,葡萄酒行业太碎片化,客户都不愿意再投纸媒,没搞头喽。她偏不信,默默耕耘,甚至不惜顶着领导的劝阻,愣是坚持了1年半回归专业,把基础做扎实,逐渐得到TWE富邑集团、伊拉苏等行业巨头的认可,开始跟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和机构开始重新建立合作……
更让人惊讶的是去年金樽奖。为进一步提高大赛专业水准,除了改进评分机制和赛制,在连续两位前评委档期出现问题之时,还是把任务接了下来,开始寻求和更多葡萄酒大师的接洽。很多人告诉她:“大师的档期起码要提前半年敲,你才1个多月,根本搞不定的,别给自己挖坑了……”
结果她没放弃,通过自己的各种资源,从IMW的官网拉出所有大师的列表,逐个筛选,试了各种方法去联系和找人,常常连最常加班的编辑部所有人都走了,她的房间还亮着灯。
最后她愣是一个人谈回了2位葡萄酒大师、1位侍酒师大师和国内知名的葡萄酒教授,还请来了16位WSET Diploma持有者(或同等级别)的专业评委,组建金樽奖史上最强评审团。经过连续两年的一系列改进,2017年的金樽奖赢得了业内人士极高好评,各种点赞、好评在朋友圈刷屏。
对于这些进步,Annie总说得归功于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成长,我们也明白,这些成才都因为背后总有她的“鞭打”,不仅因为她对专题的把握及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对我们至死不渝的催赶,还有事情没做好前要把加班进行到底的鞭策。
她来杂志的头一年,大伙儿几乎没试过正常下班,加班到凌晨那是家常便饭,当时编辑部里有个刚毕业的小姑娘L,Annie担心她安全问题,总是坚持一起打车送她到楼下。“经常是打不到的士,滴滴又一直没人接单,她就背着又大又重的单肩包在大马路上小跑着拦的士,好像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次想起那一幕幕,总会感动,感觉她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一样。”L说,这股劲儿也成为团队里的一股推力,推着大伙儿不断成长。
连锁经营模式策划人,年销售额3亿元
如果你了解Annie的过往,你会发现,努力、拼命变得更优秀,是她的习惯。
编辑部去年来的编辑总监同正说:
如果要追溯,知道Annie,应该是10年前。那年还是个葡萄酒小白的我,靠谱获取葡萄酒信息的渠道不多,当时混迹论坛和葡萄酒Q群,跟着业内的前辈学习时就很多人安利过一本叫《美酒生活》的杂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富隆酒业的内刊。
在当时来说,内容新、信息国际化、制作精美,尽管只是一本酒商的内刊,却收获了一大票行业大咖们的认可。让人十分好奇究竟是了解葡萄酒多深的人才能编得了这样一本杂志。
后来到《葡萄酒》面试,聊了好一阵,结果发现坐在面试桌另一边的Annie竟然就是当年这本杂志的主笔。后来有机会一起共事,多了了解,梳理清楚她的履历后,我更疯了!
大学毕业进了连锁零售行业当管理培训生,直升机般的速度,还没完成培训生的计划就开始帮总经理和执行董事做项目,从上千人的企业流程重组,到一个个商业发展计划……而这竟是一个初入职场1年多的新人就具备的历练!
2006年初,用她的话来说:“抽风了,面试被沈总问我喜不喜欢葡萄酒,被问愣了。听他的建议回去看资料,结果一看看了两个通宵……”
就这样,她入了行,并结合她在连锁零售的经验,在进口葡萄酒如日中天的行业高速发展期,和富隆的沈总一起开创了富隆在国内葡萄酒业领先的连锁经营模式,并成为富隆的核心管理层,管着富隆最核心的全国加盟业务和法务,年销售业绩超3亿元。
此外,她还横跨培训、活动策划、副主编、企业组织变革等多重职能,更帮富隆拿下“全国特许百强”的名号。她参与开创和主管富隆加盟体系的五年间,富隆一直是当时行业内最受尊敬的标杆之一。
记得有一次聊天,她说起自己2007年5月接手富隆的特许加盟业务,2008年下半年,当时红极一时的红杉资本就给她发邮件希望了解合作……眼底里闪现着点点傲娇的亮光!让人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和鼓舞。
她还攻读过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的MBA,跟过学院3大“牛导”,其中就有战略管理方面有突出研究的张建琦教授和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领军人物储小平教授。或许正因这样学有所长,她才能更好地帮助富隆这样的家族企业踏上了最飞速发展的几年。
和她共事的一年,Annie从不吝于分享她的职场心得和经验,也常常将其过去的许多实战案例,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在富隆工作的6年的她,少言实干!
她笑说这只是自己有“社交障碍”——应酬的场合总是能躲就躲,人一多就容易焦虑。然而,这样“社交障碍”的她却总在对员工和客户的培训课程上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两个小时。工作时话少,但总是憋着一股劲头不完成不罢休,不知不觉就做成了很多的事情。
这十多年来,她出色做成了很多事儿,但总觉得,她还有太多事情想去追赶。
她对工作效率要求极高,看不得团队的人磨蹭、浪费时间,连平时走路都比人快几个频率。我问她:“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想追赶?”
“因为容易焦虑吧,一直都有危机感。”Annie坦言,“可能从小跟着外婆在舅舅家长大,总是少了些安全感。加上少年时就常常转学,每隔三四年就要换一个城市,有过漂泊,也为此留过级,总觉得比别人少了很多时间,一直很想追回来。”
听到这里,我想起了关于知名主持人董卿的一篇报道,“可她觉得自己能力并不优于别人,只是父亲打下的烙印太深,‘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你才有信心。’”大概Annie也是如此吧。
作为Annie的下属,打动我们的是她身上那股拼劲;作为她朋友,熟知她的故事后才感叹她一路走来的不易;作为她读者,她那细腻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不由让人欣赏这样一位知性的女子。
那么,你所认识的Annie是怎样的呢,又或者你对她的解读是什么呢?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葡萄酒》杂志。
品味生活有品位
Taste Wine Taste Life
官方网站:www.winemagz.com
官方微博:weibo.com/winemag
订阅热线:020-3759 4395
邮发订阅:邮发代号 46-18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